乐竞体育远看是一匹前行的战马,近看这马却是由几块“原生态”的木头组成不管是木疙瘩还是粗糙的裂纹,都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来,这就是雕塑家萧立的作品《战马》。昨天,“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:琢木声远萧立雕塑作品展”在中国美术馆开幕,呈现了萧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20余件作品。
“琢木声远萧立雕塑作品展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。 本报记者 阎彤摄
在展览开幕之际,萧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。自幼痴迷艺术的他,从小喜欢在旧日历背面画日常生活,16岁时创作的画作《农夫和牛》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荣获奖项。“这是一幅有着壁画风格的作品,画完后我感觉它对立体事物的表达不够,尝试着又做了一些雕塑,没想到就上瘾了。”1985年,萧立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随钱绍武、司徒兆光、孙家钵等老师学习雕塑,并创作至今乐竞体育。
在众多雕塑材质中,萧立最偏爱的是木头。在他看来,这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。“中国传统建筑往往采用木头为建筑材料,木头不同于冷冰冰的石头,是一种温暖的材料。”正如前文所述的《战马》,萧立的作品通常将原木本身的形状保留下来,巧妙地进行造型处理,让木头自然生长呈现的形态释放出打动观者的力量。他经常前往木材厂寻找木料乐竞体育,“我挑选的不是材质多么好的木头,因为我不是用它们做高档家具。那些干枯的、长疙瘩的木头,其实正体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。”
此次展览展出了萧立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代表性作品。他的雕塑艺术可分为三个创作阶段: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,作品主题多以人为主体,以青铜和原木为主要材质进行创作。代表作有《回家》《系列远方》《嬗夜转化之夜》《李白像致敬简笔大师梁楷》《途中》等。2000年初至2015年,作品主要以香樟木、梨木、杜鹃木等各类原木为主要材质,彰显自然意味,代表作有《领悟》《六祖伐竹》《抚心》《战马》《在天堂》《攸往》《春秋》等。自2015年至今完成的《感怀》《观天》《白驹》《新世界麒麟》等,注重作品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。
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雕塑《抚心》,虽然并非木雕,却也是萧立最喜欢的作品之一。雕塑中的人物正在抚琴,琴上却并没有琴弦。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陶渊明弹无弦琴的典故。萧立笑称自己是“四栖动物”,他创作的作品涵盖绘画乐竞体育、书法、篆刻、雕塑领域,在生活中他也喜爱弹奏古琴。文献展厅同时展出了萧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《秘籍里的万物》手书,该书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洛书”与具体造型应用的关联。“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,它影响我走到今天。”
作为知名雕塑艺术家,萧立曾参与过许多重要公共艺术项目的创作,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《活字印刷》道具设计、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广场的民族柱等。回忆起之前的创作,萧立表示,北京奥运会开幕式《活字印刷》表演创意“有惊无险”,曾经因为最初设计的机械传动无法在一秒内升降6米,面临节目取消的风险。在团队的创新下,解决了道具升降速度的问题,留住了《活字印刷》在开幕式上呈现的精彩乐竞体育。
“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”是中国美术馆为卓有成就和创新意识的艺术家设立的展览序列。此前已邀请举办戴士和、刘巨德、钟蜀珩、闫平、王克举、汤小铭乐竞体育、陈坚、牛克诚等艺术家举办展览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,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就是要把那些坐得住冷板凳,潜得下心的艺术家的作品,在这个艺术殿堂上展示。据悉,展览将展出至4月11日。
(原标题:曾参与北京奥运会《活字印刷》道具设计,雕塑家萧立作品在京展出 他让木头疙瘩尽显生命力)